2024年9月

三星 Galaxy S25 Ultra预计将于今年 1 月上市,但最近它却消息频频。今天,我们还得到了第一组泄露的渲染图,描绘了这款即将问世的设备。请注意,这些是基于 CAD 的渲染图,这意味着由于 CAD 文件中缺乏相关信息,某些细节可能并不准确。在本例中,泄密者Ice Universe 特别指出了这一点。

gsmarena_001.jpg

gsmarena_002.jpg

根据他的说法,相机环的设计目前还不清楚,所以你在这里看到的只是猜测。摄像头的位置是准确的,我们讨论的只是环的设计和纹理。

gsmarena_003.jpg

此外,边框和金属边框显然也存在一些误差,因此这些渲染图向我们展示了 S25 Ultra 的大致外观,但并非每个细节都百分百准确。

gsmarena_004.jpg

过去的传言告诉我们,S25 Ultra 将配备与其前代产品相同的主摄像头、3 倍远摄摄像头和 5 倍远摄摄像头,只有超广角摄像头将更新为 5000 万像素 ISOCELL JN3 传感器。

据称,这款手机重219 克,比 Galaxy S24 Ultra(232 克)和iPhone 16 Pro Max(227 克)更轻。手机尺寸为 162.8 x 77.6 x 8.2 毫米。它将配备 5000 mAh 电池,支持 45W 有线充电。配置方面将采用高通公司的 Snapdragon 8 Gen 4 芯片,该芯片将于下月正式发布。

Google联合创始人、前 Alphabet 总裁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说,他"几乎每天"都回到Google工作,因为他还没有看到过像最近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进展这样令人兴奋的事情--他不想错过这些。

布林是在本周于洛杉矶举行的全员峰会(All-In Summit)上接受采访时透露这一消息的。去年,一些出版物曾报道布林回到了Google总部,从事各种人工智能项目,但这次谈话是布林首次公开对自己的回归发表评论。

布林在谈到人工智能时说:"这是一个巨大而快速发展的领域。人工智能对人类有巨大的价值。"

随后,他解释了为什么他认为训练更强大的人工智能并不需要大规模扩展计算能力:"我读过一些推断[计算]的文章......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完全相信,部分原因是过去几年算法的改进可能实际上甚至超过了这些模型所增加的计算量。"

甲骨文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本周宣布了一项声明。埃里森在周一的公司收益电话会议上告诉投资者,人工智能的电力需求变得如此“疯狂”,以至于甲骨文正在寻求从下一代核技术中获取电力。甲骨文公司董事长说,该公司正在设计一个数据中心,将需要超过1千兆瓦的电力。他补充说,该数据中心将由三个小型核反应堆提供动力。

leonardo_ai_atomic_datacenter.webp

埃里森说:“我们已经确定了地点和发电地点,他们已经获得了建造三座核反应堆的许可。这些是为数据中心供电的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事情变得有多疯狂。这就是现在的情况。”埃里森没有透露数据中心和未来反应堆的位置。

随着数据中心、制造业和更广泛的经济电气化的电力需求上升,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是一种新的设计,有望加快可靠、无碳能源的部署。一般来说,这些反应堆的功率为300兆瓦或更小,大约是美国现有典型反应堆的三分之一。它们将被预制成几块,然后在现场组装,从而降低阻碍大型工厂的高资本成本。

目前,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是一种未来的技术,核工业的高管们普遍认为,在本世纪30年代之前,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不会在美国商业化。根据核能机构的数据,目前世界上有三个正在运行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在中国、俄罗斯和日本运行。

9月11日消息,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速度远超全球其他国家,如今,它正试图在自动驾驶领域重演这一壮举。在迈向完全自动驾驶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在驾驶辅助软件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既有像小鹏汽车这样的初创公司,也有华为等技术巨头。为加速创新并降低成本,这些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驾驶行为,引导车辆处理各种交通状况。不过,目前最新的驾驶辅助系统仍需司机保持警觉,并在必要时接管车辆。

尽管中国的这类技术在美国尚未广泛应用,但美国政府对其审查力度正逐步加大。美国政府正调查配备中国软件、能够监控司机并联网的车辆是否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如果中国希望实现其成为全球汽车强国的目标,主导这些技术至关重要,这也将对西方和日本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在美国,特斯拉在消费市场的驾驶辅助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相比而言,中国则拥有一些有利条件,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加快技术进展。

中国市场上约有一半的新车是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行业分析师指出,先进的驾驶辅助技术依赖复杂的车载计算机来进行瞬时决策,这需要大量电力。而电动车辆相比汽油车的铅酸电池,能提供更为稳定的电力供应。

此外,许多中国消费者精通科技,但驾驶经验相对较少,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将车辆控制权交给电脑。根据普华永道(PwC)去年的一项调查,85%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愿意接受不需要人工操作或监督的自动驾驶,而美国消费者中这一比例仅为39%。无论是驾驶辅助系统,还是自动驾驶出租车,都是向完全自动驾驶迈进的关键步骤。各地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指导方针,促进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

汽车行业分析师迈克尔·邓恩(Michael Dunne)表示,地方政府非常愿意帮助企业测试这项技术。他说:“中国的整个生态系统旨在加速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

特斯拉启示

从简约的车内设计到直销模式,特斯拉一直是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灵感来源。如今,它在驾驶辅助技术方面也发挥了类似的作用。不过这次,特斯拉的最新技术尚未在中国推出。特斯拉在9月5日表示,目标是在2025年第一季度将其技术引入中国市场。

特斯拉和中国企业都致力于研发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端到端”驾驶辅助技术。这种技术无需依赖高清地图和预设规则,而是通过单一人工智能模型处理传感器数据并决定驾驶行为。通过对人类驾驶数据的训练,系统能在理论上自动应对新的道路和情景,尽管业内人士认为,在少见的驾驶情况下,安全性仍然是个挑战。

中国的主要汽车制造商和技术公司正大力推进这一领域。小鹏汽车在今年5月推出了自家的端到端驾驶技术,首款使用端到端驾驶软件的比亚迪SUV将于今年上市,而蔚来也计划推出类似技术。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新车中,超过一半配备了L2和L2+级别的驾驶辅助系统。L2级别的技术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处理转向、加速和刹车,但驾驶员仍需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没有取代人类驾驶员

小鹏表示,其端到端驾驶系统已经在中国道路上测试了约640万公里,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一辆装有该系统的小鹏汽车售价仅为22,000美元。

最近在广州的一次试驾中,一名小鹏员工在十几公里的行程中多次接管车辆。在繁忙的市区道路和较为安静的小巷中行驶时,汽车曾多次遇到需要人工介入的情况。有一次,车辆在尝试左转时,尽管左转信号灯是红灯,仍缓慢向前移动,直到驾驶员接管控制。小鹏的一位发言人解释说,当驾驶员接手时,车辆仍处于左转待转区内。

在大部分行程中,车辆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行驶,最高时速约70公里。刹车和平稳转向的表现令人满意。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李力耘表示:“这项技术并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为了帮助驾驶员减轻疲劳。”小鹏每年在人工智能计算和人才招聘方面的投入达到5亿美元,占其研发预算的三分之二。

由于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美国消费者暂时还无法体验中国的驾驶辅助技术。不过,小鹏计划将其软件推向其他海外市场。

美国对中国先进芯片的出口限制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挑战。尽管目前美国未限制英伟达Orin系列和部分高通芯片的出口,但未来政策变化可能影响这一局面。然而,小鹏和蔚来都已经在设计自家芯片,效仿特斯拉以减少对进口芯片的依赖。

据中科院之声官微介绍,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日前公开发布《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以下简称《诚信提醒》),对中国科学院科技人员和学生进行提醒。

其中提到,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变革与创新,同时也对支撑科研诚信的现有实践提出了严峻挑战。

譬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伪造数据,生成欺骗性研究论文,极易引发新形式的论文代写、抄袭剽窃、洗稿等学术不端行为,极大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可信度。

《诚信提醒》由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组织院内外专家,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活动全流程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经深入讨论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共八条。

这是自201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连续第7年发布诚信提醒,分别聚焦学术评议、科技奖励推荐、学术成果发布、科研原始记录、科研伦理、论文署名等关键环节,倡导并号召科研人员诚实守信,引起了积极反响。

6386164834750479738581198.png

以下为《诚信提醒》全文:

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

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

(2024年9月10日发布)

为了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避免误用、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科研诚信风险,遵循诚实、透明、负责任的原则,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依据科研活动全流程诚信管理要求,对我院科技人员和学生提醒如下:

提醒一:在选题调研、文献检索、资料整理时,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跟踪研究动态,收集整理参考文献,并对人工智能生成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进行辨识;反对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调研报告、选题建议、文献综述等。

提醒二:在申报材料撰写时,如使用了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对内容负责,并全面如实声明使用情况;反对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申报材料。

提醒三:在数据收集和使用时,如使用了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模拟仿真数据、测试数据等,或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全面如实声明使用情况;反对将人工智能生成的数据作为实验数据。

提醒四:在音视频和图表制作时,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完成,应对生成内容进行标识,并全面如实声明使用情况;反对使用人工智能直接生成音视频和图表。

提醒五:在成果撰写时,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整理已有的理论、材料与方法等,可进行语言润色、翻译、规范化检查;反对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核心创新成果,反对使用人工智能生成整篇成果及参考文献。

提醒六:在同行评议中,反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撰写同行评议意见,不得将评议信息上传至未经评议组织者认可的工具平台。

提醒七:在科研活动中,如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应在注释、致谢、参考文献或附录等部分声明工具的名称、版本、日期及使用过程;反对未加声明直接使用。

提醒八:在选择人工智能技术时,应使用经国家备案登记的服务工具;反对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危害数据安全,侵犯知识产权,泄露个人隐私等。

院属各单位应依据上述提醒,结合本单位学科特点和学术惯例,开展必要的教育培训,引导科技人员和学生透明、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